广西壮族自治区亭凉医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全站搜索

正确认识麻风病

486
发表时间:2022-02-03 12:15作者:亭凉医院来源:亭凉医院

1.麻风流行情况

麻风(leprosy )是麻风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密切皮肤接触后感染易感个体,选择性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的慢性丙类传染病。晚期可致残,延迟诊断可造成畸残、毁形和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致死性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有文字记载证明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流行3000多年。它在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多发生在北纬38度以南的地区,五大洲几乎无一幸免于该病的侵袭。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和有效的治疗措施,麻风已经是人类致残的一大原因。因为患病后容貌外观恐惧而长期被人们视为“人身狮面”的“不治之症”,故成为被污名化的慢性传染病,长期受到歧视。

全球麻风分布.jpg


2015年全球麻风病患者分布情况

地区

人口

(‘000)

登记患病数

患病率

(万分之)

新发病例

发现率

(10万分之)

非洲

989,173

20,564

0.21

20,004

2.0

美洲

992,029

27,955

0.28

28,806

2.9

中东

648,453

2,865

0.04

2,167

0.3

欧洲

908,708



18

0.0

东南亚

1,928,174

117,451

0.59

156,118

8.1

西非

1,855,967

5,773

0.03

3,645

0.2

全球合计

7,322,504

174,608

0.23

210,758

2.9


2.传染源

麻风病的致病菌是麻风分枝杆菌,为无毒菌,属细菌门,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G+细菌,呈小棒状或稍弯曲,无鞭毛、荚膜和芽胞,抗酸染色时呈红色。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7-30℃,繁殖一代需要11-12天。麻风分枝杆菌代传时间长,宿主细胞体外存活时间较短,至今尚无体外培养成功的报告。

--麻风分枝杆菌“三怕”:紫外线照射、日光直射、高温60℃以上。

--麻风分枝杆菌“三特征”:传染性、嗜神经性、潜伏期长。

--分枝杆菌中唯一侵犯人和动物的神经组织的菌群。

麻风杆菌.jpg

未治疗的麻风病人就是传染源。所有人群对麻风杆菌为易感人群,但人群对麻风分枝杆菌易感性有明显差异,感染后是否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暴露的人群不发病,带菌者很少发展为临床患者,其中人体的HLA-DR、NOD2、IL12、lL23和TNF-a等基因对是否发病起重要作用。

3.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可以通过眼结膜、鼻粘膜及破损的皮肤排出体外。人群感染麻风杆菌也是主要是通过这些部位进入体内。因此,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麻风传播途径.jpg


4.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麻风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原发症状和继发症状。

原发症状主要是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引发的皮肤损害和神经炎、神经肿大、神经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神经营养功能障碍等神经损害症状。

继发损害主要是周围神经发生不可逆损伤后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麻木、闭汗、肌力丧失、肌肉萎缩、面瘫、钩指、爪形手、猿手、垂足以及骨质吸收所造成的鞍鼻、肢端残缺、溃疡、继发感染等。

麻风症状组织图.jpg


(1)皮肤损害

绝大多数麻风病患者早期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斑疹、丘疹、斑块、结节、浸润和少见的皮肤原发性溃疡等。

麻风症状.png麻风症状1.png麻风症状2.png麻风症状3.png麻风症状5.png麻风症状4.png麻风症状7.png麻风症状6.png

(2)神经损害

周围神经损害是麻风的一种主要表现,几乎所有麻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及其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神经粗大、疼痛、局部皮肤麻木、闭汗、肌肉萎缩及神经血管的营养及功能受累等。

麻风症状10.png麻风症状11.png麻风症状12.png麻风症状14.png

(3)继发感染

麻风症状8.png麻风症状13.png麻风症状9.png

5.麻风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临床皮损表现

周围神经损害表现

1.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史。

2.亲属、邻居或同事中有麻风病患者,并为密切接触者。

1.有麻风皮损为 1~5 块。

2.麻风皮损在 6 块或以上。

3. 麻风皮损多发,广泛对称分布。

1.单一周围神经干粗大,质地硬。

2.周围神经干不对称粗大、质地硬,数量在 2 条或以上。

3.早期无周围神经干粗大。晚期周围神经干轻度或中度对称粗大,质地软,数量在 2 条或以上,并出现手足麻木和畸残。

1.常规皮肤查菌有一处及以上部位检查 AFB 为阳性。

2.皮肤损害组织学检查见特征性表现:

(1)特征性组织学改变及末梢神经破坏。

(2)抗酸杆菌检查阳性。

疑似病例:有或无流行病学史,同时具有临床皮损表现或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之一;

临床诊断病例:有或无流行病学史,同时具有临床皮损表现和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之一;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条件之一。